國際博物館日丨“我在湖北省博物館修文物” 天天亮點

來源:新華網(wǎng)

新華網(wǎng)武漢5月17日電(陳周璇、何茜)文以載道,物傳精神,中國古人將華夏文明鐫刻在物件上,文物修復師讓沉寂的歷史活起來。在湖北省博物館的天地里,存放著逾千年的荊楚文化記憶,也安放著文物修復師方晨的時光歲月。

“小時候,我的父親在湖北省博物館復制工廠工作,我經(jīng)常到現(xiàn)場去看他工作。其實當時也沒想過要學這些,只是覺得很有意思,很好玩。他看我感興趣,就教我一下。”在耳濡目染中,方晨從2009年接觸青銅器保護工作,逐漸接過父親方國榮的手藝。

據(jù)介紹,文物復制是依照文物的體量、形制、質(zhì)地、紋飾、文字、圖案等信息,使用原技藝、采取原工作流程,制作與文物相同的制品。文物復制品可以彌補館藏文物的不足、避免珍貴文物在長期陳列展示中受到損壞、回饋文物捐贈單位或個人、進行館際交流擴大受眾群體。文物復制是文物保護工作的延續(xù),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。


(資料圖)

從湖北省博物館文保中心走進“曾世家——考古揭秘的曾國”展館,方晨介紹起自己修復過的文物,如數(shù)家珍。

“這是我參與隨州葉家山修復項目修的第一件文物,我印象特別深刻,因為它碎成好幾節(jié)?,F(xiàn)在當然看得不是很明顯,看不太出來。原本在右角的位置,它是殘缺斷裂的?!狈匠恐钢构裰械囊粋€青銅面具說。

方晨參與修復過眾多青銅器物的修復工作,給他印象最深的還是父子倆攜手修復的曾侯與甬鐘。曾侯輿甬鐘體積大,出土時破碎不堪,如何修復缺少殘片的曾侯輿甬鐘呢?

“這件甬鐘我和父親當初接手的時候已經(jīng)碎裂為八塊殘片,我們采用了三維掃描,3D打印技術(shù),對缺失部位進行補全,再與傳統(tǒng)的修復技藝相結(jié)合,達到了現(xiàn)在的觀感。用現(xiàn)代科技與傳統(tǒng)工藝相互結(jié)合的方法,對它進行了修復?!狈匠拷榻B。

據(jù)介紹,曾侯輿甬鐘的前期3D掃描、打印、建模花了大概六個月的時間,隨后對3D打印模型進行翻模、青銅鑄造和制作補配件。然后又花了幾個月時間,將原始殘片鑲嵌補配件之中進行拼接焊接,最后著色達到現(xiàn)在的展覽效果。

一件文物的修復,短則幾個月,長則幾年時間,需要長時間精神高度集中,這不僅考驗文物修復者的技術(shù),更考驗他們的耐心和毅力。

“最苦惱的就是看到那種銹蝕物特別多,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有害銹,胎體薄變形又嚴重的器物。這個修復難度會比較大。”方晨說,盡管在青銅修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,但對他來說,每一件文物的修復其實都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(zhàn)役。

“碎成幾十片殘片,通過一點點蛛絲馬跡,找到這兩片之間的關(guān)系。這就相當于玩一個拼圖,找了很久沒找到,突然一下掃過去,這一片好像就是它旁邊的,拿起來一比對,發(fā)現(xiàn)果然是它。那一瞬間的驚喜,是想跟別人分享我找到它了。這種感覺很奇妙?!狈匠空f,修復中長時間小心謹慎地拼對、粘結(jié)、回貼、修補,心態(tài)一開始會從新鮮感過渡到枯燥,但他始終能做到樂在其中。

3月26日,方晨在2022年全國文物行業(yè)職業(yè)技能大賽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獲得三等獎,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文物修復技能大賽,為此他已經(jīng)備賽一年。

青銅器修復與復制已不僅僅是一門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,更是一門跨學科專業(yè),它要求文物修復師掌握歷史學、化工材料學、儀器分析、計算機設(shè)計和工藝美術(shù)等多種學科知識與實用技術(shù)。

“未來的打算,當然還是更加精進自己的技藝,積累更多的保護修復相關(guān)知識。這就是我未來繼續(xù)要做的。”方晨說,文物修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,他要為每一次修復做好準備。

(視頻制作:祝垚俊、何茜、李秋茹、趙圣潔)

標簽:

推薦

財富更多》

動態(tài)更多》

熱點